从一根国产黄瓜的种子破土而出,到占据全国 80% 的市场份额,天津黄瓜研究所用40年书写了农业科技的传奇。锚定科技创新方向,科研人员如何打破黄瓜育种中的重重技术壁垒,攻克“卡脖子”难题?怎样将国产育种技术做到世界领先?如何让农业保险为以黄瓜种业为代表的种业振兴坚实护航?
8月31日下午17点,《一起津融》节目主持人黑丹特邀付海朋所长、程文娟副处长、袁玉龙总经理三位嘉宾做客节目,共同了解科技赋能育种的前沿突破,解析管理护航科研的高效路径,探讨保险托底的风险防线。让我们在这场深度对话中,一起关注种业振兴!
1.破解种子"芯片"密码——40年培育141个黄瓜新品种
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作为全国唯一以黄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用40年时间书写了中国农业科技的传奇。在这片科研天地里,科研人员育成了一个又一个黄瓜良种,其中"津研"、"津优"、"津美"三大系列黄瓜品种已成为行业标杆。
这些带着"天津基因"的黄瓜种子已经最高时期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从试验田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成功的背后,是研究所40年如一日的专注——只做黄瓜育种这一件事,攻克了包括抗病性、风味改良等在内的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
亮点突破:
①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时期达80%,堪称行业"隐形冠军";
②40年培育出141个黄瓜新品种,平均每年推出3-4个新品种;
③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黄瓜种源的自主可控。
2.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科技服务赋能种业创新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与合作交流处副处长程文娟表示,“凝心聚力、拼搏奉献、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农科院精神基因,离不开一代代科研人员的接力传承与奋力开拓。
科技处正在构建全方位的创新服务体系,为种业科研提供强力支撑。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平台搭建等具体举措,科技处为科研团队打通创新路径,加速成果转化。
天津黄瓜种业发展的关键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区域协同、产业化推广和人才培养,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突破,为我国黄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推动种子"走出去"的过程中,科技处提供国际认证支持和海外市场资源对接服务,帮助"天津种子"打破出海壁垒。同时,针对黄瓜育种中面临的技术难关,科技处积极组织跨学科协作,引入最新的基因测序、智能育种等技术手段。
节目中程处提到,端稳中国碗,中国碗装中国粮。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努力同其他国家通过富有成效的农业合作提升区域农业技术水平,促进食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注入稳定而强劲的动力。
服务创新:
①建立"科研-中试-推广"全链条服务体系;
②提供国际认证一站式服务,助力种子出海;
③引入AI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提升育种效率。
3.创新保险产品矩阵——为种业振兴织密保障网
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天津分公司总经理袁玉龙详细阐述了农业保险如何为种业振兴提供风险保障。"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和'助推器'。"袁总表示,通过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农险把单个农户承受的风险分散到全社会。
公司拥有健全的产品体系,包括380余个主险条款和2300余个附加险条款,覆盖200余个农产品品种。针对种业创新,开发了种子质量保险、品种权保护保险等特色产品。
保障创新:
①开发种业专属保险产品,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链条;
②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技术,实现灾害精准评估;
③灾后24小时快速理赔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农户损失;
④与气象部门联动,建立灾害预警机制,防赔结合。
4.三方协同创新——打造种业振兴"天津模式"
面对未来,三方将共同针对天津农业的特色化需求,研发更加适合本地企业和农户的产品与服务。科技为种业装上了创新的"引擎",管理服务打通了成果转化的"脉络",而保险护航更让产业行稳致远。
未来展望:
中国种业的振兴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科技、服务与保障三方同心的接力前行。我们期待在各方力量的协同努力下,中国种业能结出更多“科技硕果”,让农民的笑容更灿烂,让农业的未来更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