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内要闻
百面绘天津|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黄瓜研究所李愚鹤:沃土深耕廿载路 一藤碧绿惠千家
  • 时间: 2025-05-07 15:52:55
  • 文章来源: 津沽三农
  • 浏览量:--
  • 栏目: --
【字体: 减小 增大



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黄瓜研究所的试验田里,一位皮肤晒得黝黑的女科研人员正弯腰观察不同种苗黄瓜藤蔓的生长。她时而记录数据,时而与同事讨论育种细节。她就是李愚鹤,一位扎根田间18余载的黄瓜育种专家,用科技创新守护百姓的“菜篮子”,以实干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


2007年,硕士毕业的李愚鹤踏入我国黄瓜育种领域的顶尖平台——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师从全国劳动模范李加旺研究员。面对上千份育种材料和复杂的田间工作,她曾感到茫然,但凭着“向专家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的韧劲,迅速成长为团队骨干。每年5月至11月是育种关键期,试验大棚内温度常超38℃,她顶着高温观察每一株黄瓜的性状变化,皮肤晒得黝黑却笑称:“小麦色是田野的勋章。”


十年磨一剑,李愚鹤主持选育黄瓜新品种9个,参与育成品种23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4项、国家专利6项。她带领团队建立的国内首个黄瓜耐弱光鉴定技术体系,将种质资源评价周期从60天缩短至5-7天,大幅提升育种效率;研发的杂交制种新技术结合采种机应用,使种子采收效率提高60倍,成本降低85%,破解了传统制种依赖人工的难题。



“百姓从‘吃饱’转向‘吃好’,我们的育种目标也要与时俱进。”李愚鹤始终将市场需求作为科研导向。她改良的“津优315”连续三年推广面积居全国同类品种首位,以深绿果皮、抗病性强、商品性佳成为菜农的“致富瓜”;针对都市农业需求,她创新培育出自根油亮型黄瓜“津优358”,实现外观与营养品质双提升,填补国内空白。


为打破我国黄瓜遗传背景狭窄的瓶颈,她引入国外优势基因,通过连续回交技术聚合优良性状,育成“津优385”“津优316”等特色品种,形成覆盖不同地域、茬口的32个优质品种矩阵。这些品种累计推广超2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数亿元,真正做到了将科研成果书写在广袤大地上。


“科研不能只待在实验室,更要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脱贫攻坚期间,李愚鹤带领团队深入天津乡村,培育20余个科技示范户,举办技术培训会22场,指导5200余人次。



2023年,她通过“津科帮扶”平台在线解答农民疑问,全天候为对口支援地区提供技术指导。一位种植户感慨:“李老师讲的授粉技巧简单实用,我家黄瓜产量翻了一倍还多呢!”


从“三八红旗手”到“最美智农女性”,她抚摸着试验田里的黄瓜说:“育种是场马拉松,耐得住寂寞才能育出好种子。”如今,她正攻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推动黄瓜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


在天津农科院黄瓜研究所成立40周年之际,李愚鹤和团队培育的新品种已推广至全国30多个省份。她用自己的故事证明:在科技强农的道路上,每一滴汗水都能浇灌出丰收的希望,每一次创新都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