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院内要闻
躬身阡陌40年,为菜花装上“中国芯”
  • 时间: 2025-03-21 16:33:08
  • 文章来源: 天津支部生活
  • 浏览量:--
  • 栏目: --
【字体: 减小 增大

一粒种子,凝聚着育种人的辛勤汗水与智慧;一粒种子,见证“中国饭碗”的分量和伟大时代的变迁;一粒种子,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今年64岁的孙德岭,是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主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四十年如一日,孙德岭始终扎根菜花育种科研一线,只为让菜花装上世界一流的“中国芯”。40年来,他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菜花育种技术难题,实现了菜花杂交品种国产化,扭转了我国菜花优良杂交品种短缺和菜花生产落后的局面。


 

攻克“卡脖子”技术  育好“中国种”      
 

每年2-3月,正是菜花播种繁育的关键阶段。在位于西青区辛口镇的花椰菜繁育基地里,淡淡的黄花聚满枝头,花序层层叠叠。孙德岭与菜花之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片片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广袤土地上。


菜花学名花椰菜,19世纪从西方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菜花仍是蔬菜种业“卡脖子”最为严重的作物之一,我国90%的菜花良种依然只能依赖进口。


为改变这种落后局面,老一辈育种专家开始尝试选育属于中国自己的菜花杂交种子。孙德岭的老师魏乃荣组建的菜花研究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选育出了第一个国产花椰菜杂交品种“白峰”。随着老师离世,育种的重担又压在了孙德岭肩上。当时来自日本的菜花品种“雪山”一度占领我国80%的市场,孙德岭便立志一定要培育出超越日本“雪山”的菜花品种。


 

 


在当时技术不足、资源匮乏、经验缺乏的情况下,育种就是田间地头的“力气活儿”,不仅需要拼智力,更要拼体力。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孙德岭便摸黑来到地头。11月正是杂交选种阶段,孙德岭和团队必须赶在降温前把选育出的种子移到温室内进行研究分析。“那时候没有塑料盆,需要把育有菜花种子的瓦盆搬到温室里,一盆重达十几公斤,一搬就是几千盆,搬一天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吃饭时手抖得都拿不住筷子。”孙德岭回忆。  


“一把尺、一把秤、拿牙咬、拿眼瞪,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科研条件。”孙德岭这样形容。受条件所限,一个好品种的问世,全凭他们多年扎根一线锻炼出的眼力和经验,靠的是他们在田间对上千个菜花杂交组合逐一进行比对检测,优中选优提炼出来。  


条件虽苦,孙德岭和同事们却以苦为乐。“育种没有休息日,那时候心里也不考虑别的,只凭着对育种的一腔热情,苦干加硬干。”白天在地里选育品种、观察菜花的生长特性,晚上还要连夜在实验室分析数据,一边当农民、一边搞科研,这就是孙德岭和团队日常工作最真实的写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8年,孙德岭团队育成的“津雪88”品种,在花球品相、产量、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均超越了日本“雪山”,实现了国产替代,打破了我国杂交菜花品种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攀登科技高峰永无止境。此后,孙德岭团队又相继育成“夏雪”“津品”等20多个菜花品种,并推广到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创造社会效益60亿元,使我国国产菜花品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2019年,团队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张花椰菜全基因组图谱,破解了花椰菜的“基因密码”;2024年,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花椰菜的演化历程与花球形成的分子机制,填补了国际上花椰菜高质量基因组研究领域的空白……孙德岭团队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从未停歇,只为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优质“中国粮”。  


攥紧农业“芯片” 助推良种“出海”    


对于孙德岭和他的团队来说,育种工作没有完成时。从突破“卡脖子”技术到实现国产化替代,再到助推良种“出海”,靠的是艰苦卓绝的努力、久久为功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创新。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子的生产量,加快种质资源繁育的速度,孙德岭团队历时两年走遍全国多个省市,最终找到了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的南繁基地作为理想的育种基地。在这里,孙德岭手把手教当地农民菜花种植技术,使当地村民收入连续三年稳步提升,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如今,南繁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菜花育种基地,菜花种子生产量占全国9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育种研究也要与时俱进。”孙德岭坦言,近年来,外表蓬松的松菜花在国内市场很受青睐,于是他又带领团队重新聚焦市场需求,培育出了“津松”系列松菜花品种。  


如今,装有“中国芯”的菜花种子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在西青区辛口镇的花椰菜繁育基地,就有国外品种试验示范区。“这个棚里的是紧实型菜花,是团队今年培育的即将销往孟加拉国的种子。”由于我国的菜花品种质优价廉,性价比高,深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姓喜爱。于是,孙德岭将目光投向海外,积极推动中国优质菜花品种“走出去”。


“国外的气候、土壤与我国存在差异,要想让菜花‘走得更远’,我们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孙德岭团队多次到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考察,并通过与企业联合在国外建立新品种试验基地,选育出适合当地的菜花品种。截至目前,菜花种子已批量出口到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种子年出口量达7000多公斤,显著提升了民族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    


孟春时节,寒冷的大地孕育着生机。大棚里,孙德岭不时弯下腰,悉心观察菜花的授粉情况。尽管室外气温只有个位数,但大棚内环境湿热,不一会儿,他黝黑的脸上就沁满了汗珠。


“你看这些蜜蜂既采黄花,也采白花,这样才能沾满花粉,促进父本和母本进行杂交。”由于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里蜜蜂最活跃,孙德岭每天午后都会急匆匆赶来察看授粉情况。


 

 


“不同的品种之间一定要用网子隔开,保证种子的纯度。”“温室的湿度很关键,这些还没开的估计再过几天都能开花,通风口不能放得太小。”孙德岭一边察看,一边对团队成员刘莉莉说道。  


跟随孙德岭团队研究菜花育种已有20多年,刘莉莉觉得只要有孙院长在,他们心里就无比踏实。“他把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们,栽完苗后第一次浇水一定要浇透,栽苗后要立即挖排水沟,这些细节他都会反复叮嘱。”刘莉莉说。


从收种子、搓种子、整种子,到大棚中杂交授粉、培育幼苗,再到移植户外后栽苗、浇水、挖排水沟……年复一年,这些环节孙德岭不知做过多少次,但至今他仍然一丝不苟。“白天在地里看菜花,晚上回家还要琢磨菜花。”团队成员都说,孙院长对菜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由于长期超负荷地工作,2012年,孙德岭在育种试验田突发脑梗。刚出院,他就拖着尚未恢复的身体,一跛一拐地回到育种基地。今年2月,刚做完白内障手术后不久,他又急匆匆跑回了基地。别人都劝他多休养一阵子,他却说:“搞育种不下地怎么行?一天不到试验田里转转,心里就发慌。”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今年1月,孙德岭荣获“2024年度三农人物”荣誉称号。“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为育种事业多作一点贡献。何况一辈子都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怀揣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孙德岭继续书写着科研报国的新篇章。

最新要闻